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投資理財」標籤的文章

配息穩定就是好公司?從股利政策看出經營風格差異

圖片
為什麼大家喜歡穩定配息? 當我們討論穩定配息時,大多數人會聯想到穩健經營、長期持有、或是退休金來源,想為自己的獲利做進一步的規劃 股利的基本定義: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 股利是公司將盈餘分配給股東的方式,最常見的有兩種: 現金股利 :公司直接發放現金給股東,常被視為最實際的報酬。 股票股利 :公司用新發行的股票取代現金做分配,等於用股本擴張的方式回饋股東。 雖然兩種股利都屬於盈餘分配,但大部人對「能收到錢」的現金股利感受更深,有特別規劃的人才會更願意以領股票股利為主 為什麼配息對投資人有吸引力? 現金流穩定 : 定期收到股利,對需要穩定現金流的族群(如退休族、保守型投資人)特別重要。 相對抗跌 : 在市場波動時,穩定配息的股票常被視為防禦型資產,有一定的抗跌能力。 配息穩定=經營穩健嗎? 穩定配息代表公司能持續創造盈餘,且有餘裕發放現金,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: 有些公司為了維持配息,會動用保留盈餘,甚至舉債,反而掩蓋了潛在經營問題。 真正穩健的企業,不只配息穩定,更重要的是 能否長期創造自由現金流 ,並兼顧再投資與股東報酬(ROE/ROA)。 穩定配息可以評估公司體質,但不能視為絕對的好壞標準,我們還需從背後的股利政策與資金運用,去看出企業經營的真實樣貌。 從股利政策看公司經營風格 當我們觀察一家企業的股利政策時,其實是在看這家公司如何運用錢,這不只是財務決策,還是企業文化與經營風格的反映。 公司如何決定是否配息?從盈餘分配政策說起 企業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,如果有盈餘,就面臨一個選擇: 這些錢該留著繼續投資,還是分給股東? 盈餘分配政策通常會考量以下因素: 公司目前是否有擴張計畫? 現金流是否充裕? 股東對現金回饋的期待高不高? 法人與主要股東的持股比例 三種常見的股利政策風格 高配息型 (股東回饋導向) 代表企業:中華電、食品產業、部分金融股 特點:盈餘大部分分配給股東,適合現金流穩定、成長性有限的產業。 再投資型 (成長導向) 代表企業:Amazon、特斯拉、部分科技公司 特點:盈餘多數保留用於研發、擴張、不配息或低配息。 混合型 (平衡策略) 代表企業:台積電、台達電等 特點:一部分盈餘用來配息,另一部分投入未來成長,...

EPS是什麼?為什麼有獲利的公司股價卻不漲?

圖片
什麼是EPS?為什麼這個數字重要? EPS,全名為 Earnings Per Share,中文稱為「每股盈餘」,是衡量一家企業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之一,其計算方式是將公司的稅後淨利除以流通在市場上的普通股數量,也就是: EPS = 淨利 ÷ 流通在外股數 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一季淨賺了10億元,流通在外的普通股有5億股,那每一股的EPS就是2元,代表每張(1,000股)股票為股東創造了2,000元的獲利。 EPS的重要性在於,它將企業整體的盈餘轉化為單一股東能理解的單位,有助於比較不同公司之間的獲利效率,無論企業規模大小,EPS提供了「每股能賺多少錢」的直觀參考,是投資人初步判斷公司財務表現、選股時經常會使用的基本面指標之一。 此外,EPS的變化趨勢(例如逐年成長)也能反映企業是否持續擴張、經營是否穩健,因此不只是單一數值,更是一段時間內觀察公司體質的利器。 EPS好,股價就一定會漲嗎? 從理論上來看,EPS成長代表公司賺錢能力提升,應該是股價上漲的好兆頭。但實際在市場中,我們常常會發現:即便公司EPS漂亮,股價卻不動如山,甚至還下跌 這讓許多投資人感到困惑,明明公司賺錢,為什麼市場不買單? 關鍵在於股價反映的從來不只是公司當下的獲利表現,而是「未來的預期」 如果市場早已預期公司會賺這麼多,甚至預期更多,那即使EPS成長,股價也可能已經提前反應完畢,或是落空於預期。 此外,股價還受到許多變動因素的影響,例如: 整體市場氣氛是否樂觀(如總體經濟走弱) 產業是否面臨瓶頸或轉型壓力 公司是否有其他風險(如負債高、管理層爭議) 籌碼面是否穩定(如大股東賣股、法人態度) 因此,雖然EPS是基本面的重要指標,但在市場運作中,不能單靠EPS來預測股價漲跌,它像是一張成績單,而不是未來走勢的保證書。 EPS亮眼卻股價疲軟的常見原因 當一家公司交出亮眼的EPS成績單,但股價卻不如預期上漲,背後往往有更多層次的原因,這些因素不一定出現在財報上,卻實際影響著市場對該股票的評價: 1. 成長已被市場充分預期 若市場早就知道公司會交出好成績(例如財報公布前已經有樂觀預測),EPS的提升就不再是驚喜,利多出盡的情況下,股價反而可能下跌,這是市場常見的「反應在前、實現後修正」。 2. EPS來自一次性收益 有些企業的EPS看似亮眼,其實是靠出售資產、處分子公司或其他非經常性收益拉高的,這種獲利並...

市場情緒如何影響股價?解讀恐懼與貪婪指數的真實意涵

圖片
什麼是市場情緒?為什麼它會影響股價? 市場情緒 (Market Sentiment) 是一種集體心理狀態,反映市場參與者對未來股價走勢的預期與情緒反應,它不是財報數據,也不是技術線圖,而是一種「氛圍」,市場整體是偏樂觀還是悲觀,是積極進場還是謹慎觀望,這種情緒會被各種消息面、政策風向、經濟數據,甚至是社群媒體上的輿論所影響。 投資人的心理集體影響市場走勢 股票市場其實是一種心理市場,當多數投資人感到樂觀,願意投入資金、追高買進時,股價自然會上漲,反之當恐慌蔓延、投資人急於賣出求現時,市場也就隨之下跌,這就是市場情緒所造成的「羊群效應」,大家都怕錯過機會或害怕虧損,於是情緒會一傳十、十傳百,加速行情的波動。 恐懼與貪婪在股市中輪替出現 「貪婪」會讓人追高,「恐懼」會讓人殺低,而這兩種情緒,幾乎總是交替在市場中上演,當行情連日上漲,新聞報導樂觀、散戶開始湧入時,貪婪情緒往往達到高峰,而一旦市場出現回檔、利空消息爆出,恐懼就會迅速擴散,投資人爭相出場,這種情緒波動往往比基本面來得快,也更容易造成短期的劇烈行情。 恐懼與貪婪指數是什麼?CNN 的原始模型 恐懼與貪婪指數 (Fear & Greed Index) 由美國媒體 CNNMoney 所提出,目的是量化市場情緒,讓投資人更清楚目前市場處於情緒的哪一端,市場在恐懼時通常被低估,在貪婪時則可能被高估,透過統計數據整理出一個 0 到 100 的分數,幫助投資人評估當前風險與機會。 七大指標來源 CNN 的指數並不是單一數據,而是整合了七個不同面向的市場指標來反映整體情緒,包括: 股價動能 (Momentum) 觀察標普500指數與其125日平均線的距離 股票需求強度 (Stock Price Strength) 比對創新高與創新低的股票數量 股價寬度 (Breadth) 看上漲股票與下跌股票的比例 選擇權市場情緒 (Put/Call Ratio) 衡量看跌與看漲選擇權的比率 波動率指數 (VIX) 也被稱為「恐慌指數」,反映市場預期的波動性 避險需求 (Safe Haven Demand) 比較股票與債券的資金流向 垃圾債與國債的利差 (Junk Bond Demand) 市場對風險資產的胃口。 分數區間與意義:Extreme Fear vs. Extreme Greed 0–25:極度恐懼 (Extreme Fe...

本益比是什麼?本益比過低是被低估嗎?

圖片
什麼是本益比 (P/E Ratio) 本益比公式 = 股價 ÷ 每股盈餘 (EPS) 假設一間公司的股價是 100 元,而它每年每股賺 10 元 (EPS),那本益比就是 10 本益比反映了市場願意用多少倍的價格來買進這間公司一年的獲利,即代表投資人願意為公司每賺一塊錢,付出多少成本。 本益比的用途 本益比經常來評估一檔股票目前的價格是否合理,我自己都是以本益比25以內為基準,並以這個數值來去確認挑選到的標是否有雷區 本益比公式 = 股價 ÷ 每股盈餘 (EPS) 本益比越高或越低是好是壞並沒有絕對,他與整體產業、公司成長階段、甚至市場情緒都有關聯,股價過高或是EPS過低都會讓本益比變得沒那麼準確,最終還是要與同產業數值做比較 為什麼需要重視這個指標? 本益比是一種價格與價值之間的簡化橋樑,它讓投資人能快速比較不同公司之間的估值,對價值投資者來說,它是篩選被低估機會的起點,對成長型投資者而言,則能幫助判斷未來成長是否已被市場提前反映。 單看本益比就下結論容易產生誤判,需要搭配多種指標、放進產業脈絡與經營現況中綜合思考。 本益比高與低代表什麼? 本益比的高低並不完全代表這間公司是不是太貴或是被低估,須搭配其他指標才能準確判斷 本益比高的可能原因 成長股特性 高本益比最常見於成長型公司,也就是那些未來有潛力擴張營收與獲利的企業,雖然當下每股盈餘還不高,但市場願意先買單,期待公司未來交出亮眼成績。 市場炒作或情緒推升 有時候高本益比未必來自公司基本面,而是受到市場熱度、題材或媒體渲染的影響,這類情況常見於熱門產業,如 AI、電動車、區塊鏈等,投資人爭相進場,推高股價,導致本益比偏離合理範圍。 預期心理作祟 即便公司當前表現平平,只要市場預期未來會轉好,也可能提前反映在股價上,使得本益比看起來偏高。 本益比低的可能原因 價值型股票的機會 有些公司基本面穩健、獲利穩定,但因為產業成熟或缺乏話題,導致股價表現平淡,這類公司常會出現偏低的本益比,被視為「價值股」的標的。 獲利能力下滑 如果公司過去賺得不錯,但近期獲利開始走弱,投資人可能下修評價,造成股價下跌,但因為 EPS 是過去的數據,可能還沒跟上下滑趨勢,導致本益比看起來偏低,實際卻是風險預警。 產業轉型或結構性困境 當一個產業正處於轉型期,或遇到技術淘汰、需求萎縮等問題,即使個別公司短期內仍有盈餘,市場對其長期發展會持保留...

成交量突然暴增是利多還是利空?3分鐘看懂背後訊號

圖片
成交量突然暴增是利多還是利空? 當你看到一檔股票突然放量,是有人進場要起漲了?還是主力出貨了?成交量暴增,是利多還是利空端看股價的位置,且這個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 量本身不是方向,而是市場參與的強度,真正該判斷的,不是成交量多不多,而是誰在買、誰在賣、在什麼位置放量、搭配什麼價位與型態 成交量暴增的三種常見情境 當我們看到成交量暴增時,必須先釐清它所處的情境,因為相同的「量」出現在不同的位置,意義可能完全相反 突破放量:價格創新高伴隨大量 當股價長時間橫盤或壓在某個壓力區,突然放量上攻,往往代表市場共識形成,資金開始集中,這類型的放量,通常具有以下特徵: 價漲量增: 量能同步推升價格,有效突破整理區 籌碼集中: 短期內出現大單吃貨、分點集中度上升 法人動向偏多: 投信、外資同步加碼,有助推升趨勢延續 突破放量不代表永遠安全,若後續出現量縮、漲不動,或者短期內爆量卻收上影線,可能反而是誘多假突破的前兆。 下跌放量:恐慌性賣壓集中釋放 當股價跌破支撐區或面臨市場利空時,成交量突然放大,往往反映的是市場情緒的極度反應 價跌量增: 賣壓集中湧現,籌碼出現鬆動跡象 融資急殺: 融資戶停損、斷頭出場,殺盤容易加劇波動 市場恐慌: 多數人選擇「先賣再說」,導致技術面短線破壞 這種情境下,若放量出現長黑K,且收盤價收在當日低點,短期內偏空機率高,若成交量持續放大而無人承接,需高度警覺中長線轉空方趨勢 無預警放量:股價無明顯變動但成交量異常放大 最難判斷的情境,通常發生在盤整區間內,價格沒有太大波動,但成交量卻異常放大,這種現象可能有兩種含義: 主力出貨: 量增但價格不漲,代表有大單正在悄悄倒貨 默默吸籌: 價格穩定、量能放大但K線穩健,可能是佈局前的徵兆 判斷是假突破還是默默吸籌,讀懂主力訊號 後續價格動能是否延續: 吸籌後價格應穩步墊高,若量縮卻能守住高點,則為健康狀態。 籌碼集中度變化: 觀察是否有分點集中,或大戶持股比率持續上升。 訊息面是否同步: 是否有尚未反映的基本面或利多消息預期。 成交量本身不是訊號,價與量的互動才是,只看暴增的量而不搭配其他條件很容易誤入陷阱,進而做出反向操作,分析股票最重要的是看出他們背後的意圖。 最後總結:成交量的變化搭配籌碼看更有效 成交量從來不是單一的買進或賣出訊號,真正有用的,不是那個爆量的數字,而是它背後的節奏、位置與參與者的意圖。 新手最...

高殖利率股票有哪些風險?不是每檔配息股都適合存股,公司體質也很重要

圖片
高殖利率的股票值得投資嗎?為什麼高殖利率股票反而賠錢?高殖利率股聽起來像是好股票的代名詞,每到除權息旺季,社群媒體、新聞平台、甚至券商行銷頁面都紛紛推播「殖利率排行榜」,相關股市app也有殖利率排行榜的分頁可以看 但你是否想過,一檔殖利率高的股票,背後的財務體質是否撐得起那筆配息?而這樣的配息又是怎麼分配來的呢? 如果只是靠股價大跌拉高殖利率,或公司為了粉飾財報硬撐一次性配息,那這樣的高殖利率可能只是表面風光、實則隱藏風險。 這篇文章分析與破解一些常見的殖利率迷思,了解高殖利率背後可能藏著的地雷,並分享幾個挑選存股標的時更值得關注的指標。不是每一檔高殖利率股票都值得存放,存股族更需要具備判斷風險的能力。 高殖利率股就是好股票嗎? 高殖利率股票有比較好嗎?單純看「高殖利率」這個詞他是好的沒錯,但是未來會衍生出一個問題是,這個高殖利率可以維持多久?未來能夠穩定配息嗎?還是會從存股變存骨呢? 高殖利率是怎麼來的? 殖利率 = 每股股利 ÷ 股價 乍看之下數字越高,代表你投入的資金可以換得更多的現金回報,聽起來非常誘人,但當我們把公式拆開看,殖利率高並不代表就是好事 股價大幅下跌 如果一家公司獲利不佳、市場信心不足,導致股價大幅下挫,即使它配息維持原本的水準,殖利率也會被動拉高,這時的殖利率不是來自企業穩健經營,而是市場對它的未來極度悲觀。 一次性高股利配發 有些公司可能靠處分資產、業外收入,甚至舉債發股利來製造配息,看起來股利很高,但這樣的配息並不具備可持續性,這類公司經常只配得出一次息,未來可能就因營運不穩、現金流不足而無法再配。 殖利率的數字本身不具備預測性,反而很容易被誤導是一種穩定的回報來源,想靠它挑出真正適合長期投資的股票,這還遠遠不夠。 殖利率高不代表公司賺錢穩定 殖利率高並不代表這家公司一定很會賺錢,殖利率的高低,與公司的獲利穩定度沒有直接關係,也有殖利率看起來長期穩定,但都是靠變賣公司資產所換來的 一家穩定獲利的公司確實有能力長期配息,但有些公司即使基本面早已惡化,為了維持投資人信心、支撐股價,仍會短期內勉強配出一筆吸引眼球的股利,這類型的高殖利率不過是曇花一現,撐不了幾年。 真正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指標,應該是「每股盈餘 (EPS)」與「現金流」,而不是表面上的配息金額,很多公司 EPS 明顯衰退,但還是配出與過去相同的股利,這代表它可能在消耗過去累積的資...

股票價量關係是什麼?如何利用價量關係判斷買賣時機?股票新手入門

圖片
當我們談到股票市場的分析時,除了基本面分析之外,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工具就是 價量關係 ,價量關係就是股價與成交量之間的相互作用,這兩者的變化常常能夠揭示市場的潛在趨勢 了解價量關係不僅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判斷市場的動向,還能夠提供進場或退場的有效信號 無論是剛開始接觸股市的初學者,還是已經有些經驗的投資者,都應該熟悉價量關係,增加賺錢的機會、保命的籌碼,這篇文章會針對價量關係來做分享 什麼是股票價量關係? 股票價量關係是什麼?股價代表市場對該股票的需求與供應,它反映了市場對該股票的情緒、預期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,而成交量則是指在特定時間內,該股票的交易數量,可用來衡量市場參與程度與活躍度 當成交量較大時,代表市場上的買賣力道強,通常顯示出市場情緒較為激烈 價量關係的基本概念 價量關係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能夠提供有關短中期的股價趨勢 股價上漲且同時成交量放大,通常意味著市場上的買盤強勁,這是一個持續上漲的信號,反之如果股價上漲卻伴隨著成交量縮小,則可能顯示出市場信心不足,暗示著上漲動力可能會減弱,甚至會出現回調。 通過觀察股價與成交量的變化,可以獲得更多有關市場走勢的資訊,並更好地預測未來的走向,我們可以將成交量當成燃料來看待,燃料不足、動力不夠,反之亦然。 股票價量關係 價量關係有幾個基本的法則,能夠幫助投資者理解市場的走勢和趨勢,但是重點提醒,價量關係與股價當前位置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含意,且 不可單純依靠價量關係作為買賣依據,以下僅供參考。 價漲量增 ( 價格上漲,成交量上升) 股價上漲且成交量同時上升,通常代表市場的多頭情緒非常強勁,買盤活躍,有較可靠的上漲趨勢,這種情況通常表明股市的上漲趨勢能夠持續。 當出現「價漲量漲」的情況時,這是上漲的信號,持有者可以繼續持有,空手者可以考慮進場。 但是如果在「高檔位置爆大量」,通常不會是件好事,其風險會大幅增加,建議見好就收、有賺就行避免貪婪。 價漲量縮 (價格上漲,成交量下降) 股價上漲,但成交量卻逐漸縮小,這通常顯示出買盤力量不強,市場信心不足,量能不夠,股價上漲的持續性受到質疑,主力態度不明確。 「價漲量縮」通常是股市即將回調或反轉的信號,尤其是在股價高檔位置更應該謹慎,但如果是在低檔位置可能是盤整階段,容易出現長上影線,待整理完成後有機率向上發動。 價跌量增 (價格下跌,成交量上升) 當股價下跌,但成交量卻上升,...

存股操作策略分享!這樣存股讓你年年複利成長:股票新手入門必看

圖片
這篇文章主要會分享的是如何選股,不會報明牌推薦股票, 挑選能夠安心領股息又不需要時刻備戰的股票 ,越懶越好的策略, 因為我是懶人宅女 前陣子因為現實過於忙碌無法照顧股票,索性全部出清了,這一次回歸我打算直攻 「長線懶人投資」 作為我的操作策略, 擬定策略的同時順便整理成文章分享 ,也方便讓我隨時翻看o(≧v≦)o 選擇長線存股理財的原因 前面有提到因為現實生活忙碌將股票出清了一陣子,那段期間生活突然變得非常緊湊,繁忙到無法利用多餘的時間來照顧股票 時間硬擠還是有的,但就是真的沒有心力😂 最後索性全賣了,等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解決並安定下來後,再來重新出發 當然 我也不想要又因為突發狀況讓我的股票再次停擺 ,所以決定選擇長期操作策略來存股,讓我的生活可以更加的得心應手  存股該如何挑選股票? 存股所求的就是穩,讓你的心律不會每天跟著股票上上下下, 睡覺能睡得安心,生活不會焦慮,同時還能有一筆細水長流的收入慢慢複利 如果上面的描述和你的理想相同,那麼就可以繼續看下去,當你今天決定好要走哪條路,我們就要持之以恆的走下去,避免你買進股票的理由與你賣出的理由不同 常常遇到很多人,一開始購買股票擬定好這隻要做長線存股,但是隨著時間過去,操作時間越來越短,到最後變成在當沖了,這樣操作會非常容易受傷且不安穩 存股操作通常都是一年以上的長期投資,最簡單好懂的就是直接往金融股跑,但即使如此還是有非常多的選擇可以購買,該怎麼挑呢? 長線投資選股技巧-基本面怎麼看? 哪些股票適合存股?存股不用看技術指標,存股看的是基本面,當然如果會看技術線更加分,不過這些東西慢慢摸索就好, 對存股來說,基本面勝過一切 存股守則|選擇股本大於300億的股票 選擇股本大於300億的股票,這是最安全保守的作法,股本越大代表其發行的股數越多,越不容易炒作,資金需求太大了,當然也比較不容易倒,理所當然的波動也不會太大,舉例:金融股 這只是最安全最保守的條件,如果以下其他條件也都及格,那麼股本要求降低到150億也是可以的 存股守則|連續5年的EPS都要大於1 連續5年的EPS都要大於1,已確保公司的獲利穩定,EPS(每股盈餘)即代表這間公司的賺錢能力 關於公司賺了多少錢其實我們還要看營利率、淨利率、毛利率……等,但是我數學不好,這些詞分開我看的懂,合在一起我就看不懂了😂 求精的人可以找找資料,但我自己都...

看房經驗分享,從中古屋看到預售屋,我的心態有哪些轉變?

圖片
近期房市震盪,我也不免俗的加入看房的行列,這裡只談看房經驗,遇到什麼樣的人、什麼樣的事、心態有什麼轉變,不會提到任何有關建案或公司名稱。 從最一開始房市走跌,我就到處在關注套房的中古屋物件,秉持著先求有再求好的心理,所以對於房子的要求很低,只要能住、能看、住的安心就好。 完全不在意周邊環境、鄰里關係、嫌惡設施。 不過看的越多,想的也越多,慢慢的從20-30年的中古屋套房,看到20年內的1+1房或兩房一廳,到最後看起了預售屋和新成屋,條件越挑越好,思路也越想越明確。 一開始我只看中古小套房 我屬於自住需求,真心想要買一個自己的窩,不求多好,能住就行,且自備款沒那麼多,不想硬買房子,猶豫了非常久才開始找房仲約看,這也是我邁出了第一步。 在約看之前我也查了非常多資料、做了非常多筆記,像是要怎麼看房?買中古屋要注意哪些事?房仲說的每一句話都代表著什麼? (我是社恐) ,總之就是到現場後全忘了。 因為經驗少,所以對任何事情是一點敏感度都沒有 我還記得很清楚,那間中古套房的屋齡是15年,開價約350萬,格局方正、室內坪數不大,一張雙人床和一個衣櫃就差不多滿了,可以在擺一個吃飯的小桌子和椅子 當時的我便覺得這是最適合我的房子 延伸閱讀:嫌惡設施有哪些?對房價有什麼影響?(點擊查看) 如果自己真的住在那間套房 畢竟是第一次,沒什麼社會經驗,什麼都不懂,當家人提出幫忙看房的時候我是滿滿安全感,加上我是真的很喜歡那間套房,就和房仲第二次約看 理所當然的這間套房可以挑出很多問題,但當時的我根本不認為是問題 我們提早從家裡出發到公司,再從公司到套房,模擬如果住在那裡我該怎麼騎車上班?需要花多久時間? 接著我們在套房的附近繞,下班回來車要停哪?周邊環境怎麼樣?肚子餓去哪裡吃飯?早餐午餐晚餐怎麼解決?採買要到哪裡?結論是不方便,但勉強及格,都需要騎車幾分鐘,不能走路就到 我覺得沒什麼,因為我認為外送宅配就可以了 後來想想,總會有那麼幾天想親自踏出大門 ,走到大街上感受煙火氣息,如果連這點臨時起意都無法滿足,我想我的生活會很壓抑。 延伸閱讀:如何挑選到適合自己的房子?買房子需要注意哪些問題?(點擊查看) 不要被華麗的包裝吸引 卻遺忘了本質 最後到了約看時間,房仲帶我們瞭解公設,洗衣曬衣都在頂樓全住戶共用,垃圾有集中室不用追垃圾車,包裹信件有管理室代收,窗戶打開就是庭院看景不壓抑。 我就是這樣迷上...

嫌惡設施有哪些?對房價有什麼影響?有些嫌惡設施甚至會大大降低你的生活品質

圖片
買房子該注意哪些東西?這篇文章為各位介紹影響房價的嫌惡設施,嫌惡設施有哪些?他們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?是否對生活造成危害呢?讓您更容易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。 嫌惡設施是什麼? 嫌惡設施的範圍相當廣泛,只要讓人感到排斥與厭惡的都可以稱為嫌惡設施,每個人的接受程度不同,其定義也沒有很明確,不過像是墳墓、發電廠、焚化爐、宮廟等都可以算是公認的嫌惡設施。 嫌惡設施有哪些? 我們將嫌惡設施區分為兩種,分別是對生命造成威脅的,以及對居家生活造成干擾的。 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嫌惡設施: 高壓電塔 飛機場 加油站 瓦斯槽 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什麼會有生命安全的疑慮,像是加油站在房子附近其實挺方便的,每天看飛機起飛降落也非常暇意,以下觀點給你參考,還是會有人認為,如果在天候不佳,或是因事故火災(易燃),這些設施會嚴重波及民宅,而飛機場噪音又大,長久處在這樣的環境很容易對精神造成影響。 對居家生活造成干擾的嫌惡設施: 宮廟神壇 殯儀館 墳墓 高架橋 垃圾場 回收廠 焚化爐 夜市 特種行業 停車場 工廠 買房子最重要的是住的健康又安心,如週邊環境到處都是在製造空污和噪音,生活品質理所當然也不會太好,如有特種行業,到了晚上治安可能會較爲不佳;如工廠有大車、砂石車、貨車等進出,也會讓周圍交通較擁擠,灰塵也較多,大車都會有政府規定行走的路線,盡量不要買在這個地段上,空氣品質通常會較差一些。 另外還有一些在早期被認為是嫌惡設施,但在時代與生活習慣的改變,他們不再被排斥,有些甚至成為熱門搶手的地段,可以參考以下: 醫院 醫院周邊有救護車進出的噪音,而風水學上則認為醫院聚集穢氣與病氣,房價漲幅有限,但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,越來越多人因為醫療需求而特地選擇在醫院周邊購買房子。   學校 學校鐘聲,以及父母接送學生時造成交通堵塞都讓人不喜,但是因爲老師與學生們的生活需求,學校附近的店家林立,生活機能發達,現在學區都是用來做房產特色的介紹了。 警察局/消防局 住在警察局或消防隊旁邊,可能隨時都聽得到警笛聲和消防鈴響,不過因應政策,警消機關已陸續調整出勤策略,深夜會依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需要鳴笛,多少提升周遭住戶的生活品質。 傳統市場 傳統市場給人的印象是吵、熱、髒,因此有許多新興市場或都會地區的傳統市場有特別改善這一部分,市場是許多家庭採買的重心,鄰近市場的住宅,生活機能仍具備優勢。 風水民俗信仰也會影響房價...

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房子?買房子需要考慮哪些問題?五分鐘讓你瞭解房子的好壞

圖片
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房子?買房子是人生中的大事,攸關一輩子的生活水準沒有人會不認真看待,什麼樣的房子適合我?如何避免「一失足成千古恨」的選擇? 市面上那麼多房產物件,到底哪一個才是最佳首選?只要我們一步一步慢慢來便能撥雲見日。 首先我們要先認真思考以下問題: 你為什麼要買房子? 買房子的目的是為了投資?自住? 你是需要房子?還是想要房子? 如果你想將房子用來投資,那麼你就不要去用自住的角度來思考房產,同理如果你是因為自住需求而買房子,那你就不能用投資客的角度來衡量房子的好壞。 我們可以瞭解投資與自住兩者思考邏輯上的差異,但是當真正需要下決定時,我們必須將自己的位置擺正,避免買到不適合自己的產品。 選擇適合自己的房子要考慮到很多方面,下面是一些建議來幫助您做出最好的選擇: 預算考量 什麼樣的價格決定什麼樣的產品,並考慮其購房成本、貸款還款能力以及未來的經濟狀況、是否有管理費也在預算考量範圍內。 評估你每個月能夠負擔多少的房貸,同時享有健康的生活水準非常重要,買了房子應該是讓自己的生活更有目標,而不是讓自己進入下一段的奴隸人生。 假如名下沒有信用不良或是負債,通常我們需要自備2成的頭期款,剩下的 8成交由銀行房貸處理,每年也都會有稅金的負擔。 地理位置 考慮到工作地點、學校、公共交通、商店和其他設施的接近程度,選擇適合自己的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,交通越是便利的地方房價會較高、生活機能也相對較好,反之亦然。 那麼你真的需要生活機能那麼好,交通那麼便利的位置嗎?還是選擇稍微遠離鬧區也沒關係的位置呢?抑或是你想要一個身處在與世隔絕的地方享受生活的悠閒呢?這是個值得思考問題。 房屋類型 決定您想要的房屋類型,你想要的是獨棟透天還是公寓大樓?是要新成屋、預售屋、還是中古屋?考慮到你的需求、生活方式和未來規劃等,瞭解各自不同的市場可以幫助你尋找到適合自己的房子。 新成屋的好處就是房子有實品,我們眼睛看得到好放心,但是頭期款壓力會較大,而預售屋便解決了頭期款壓力的問題,可以依進度去付款,相對的他無法立即進去住,且未來還存在著爛尾樓的風險。 而中古屋房子總價沒有像新成屋那樣高,屋齡10-20年的都還是非常適合居住的,周邊環境和社區基本也都定型了,就是屋況無法和新的一樣,可能住不到10年就會有維修的問題。 房屋大小和配置 確定您需要的房屋大小和配置,包括需要幾間臥室?需不需要規劃主衛客衛?是...

買房還是不買房?探討5個不買房的理由

圖片
購買房屋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,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適合每個人,在做出重要的財務決策之前,我們應該仔細考慮各種因素,在這篇文章中,我們將探討五個不買房的理由供您參考。 流動性和彈性: 租房對於財務上提供了更大的流動性和彈性,你可以更容易地適應工作機會的變動或生活狀況的改變,不買房意味著你可以更靈活地選擇居住地點、輕鬆搬遷,而不必承擔賣房或出租的煩惱。 購房成本和負擔: 購買房屋需要支付高額的頭期款和相關的費用,如律師費、印花稅等,此外,還需負擔房屋維護和修繕等日常開支,這些負擔可能會對你的財務狀況造成壓力,並限制你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資。 市場風險和價值波動: 房地產市場存在風險,價值可能會波動。如果你購買的房屋價值下跌,可能會面臨虧損的風險,且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和泡沫可能導致過高的購房成本,使你支付超出合理範圍的價格,更不用說央行利率的變動。 負擔和壓力: 購買房屋意味著你需要長期承擔貸款和利息的壓力,這將影響你每月的現金流,可能限制你在其他方面的消費和儲蓄。負擔房屋貸款還可能使你在職業和生活選擇上受到限制,因為你需要維持穩定的收入來應對貸款還款。 維護和管理負擔: 擁有房屋意味著你需要負責維護和管理的事項。這包括修繕、保險、稅收和物業管理等,這些負擔需要耗費時間和金錢,並需要你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,如果你不喜歡處理這些事務或不具備相應的策略,那麼不買房可能是更為合適的選擇。 購買房屋並不適合每個人,端看你是由哪一個角度來做切入,有許多合理的理由可以選擇不買房,流動性和彈性、購房成本和負擔、市場風險和價值波動、負擔和壓力,以及維護和管理負擔等因素都是需要考慮的,最重要的是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目標做出明智的選擇,並在房地產市場中權衡利弊。 另有文章到底 該不該買房?五大理由告訴你買房的重要性 ,讓您更加了解買房於自己的需求來說是否為必要性。